哈喽~
小吃过们,你们要当心了。
Nature杂志里发表了关于“肠癌是怎样吃出来的”研究介绍哦。
在中国,癌症已成为疾病死因之首。其中,中国肠癌的发病递增速度是世界平均的两倍。最新发布的《中国大肠癌预防和筛查白皮书》显示,我国肠癌发病和死亡率从30岁开始,到40岁-45岁以后迅速上升。结直肠癌作为男性第二大、女性第三大致死癌症,我国大肠癌每年的新发病数平均以3%~4%的速度增长,已经严重的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大肠癌严重的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一项新的国际研究发现,高脂肪饮食诱发肠癌的原因,可能是与肠道细菌有密切的联系:德国研究的过程所提示:研究人员将两组易感结直肠癌的小鼠分别投喂高脂和低脂饮食,收集小鼠粪便,检测两组小鼠粪便中菌群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喂养,两组小鼠粪便中的菌群出现了差别,高脂饮食组小鼠的大肠癌发病率显著增高。研究者又将高脂饮食组小鼠粪便中的菌群提纯培养后种植到低脂饮食组小鼠肠道,结果低脂饮食组小鼠的结直肠癌发病率也显著上升。这么一个交叉验证的实验,有效地验证了肠道内的菌群种类和比例的改变可以导致结直肠癌发病率的变化。
很多研究者经过多次实验研究认为:当人类经常进食高脂肪饮食时,易导致大肠菌群组成紊乱,胆囊收缩以排出胆汁助消化,而肠腔细菌,特别是有害菌梭状芽孢杆菌会将进入肠腔的胆汁分解为“次级胆汁酸”驻留于粪便中。如果排便不及时,“次级胆汁酸DCA”通过抑制肠球菌进而增强解没食子酸链球菌的致癌作用,就会破坏肠道黏膜屏障,激活单核-巨噬系统,通过活化肿瘤相关信号通路促进肠腺癌恶变。
(1)遗传因素:临床显示,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大肠癌患者有家族病史。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患有直肠癌,那么他的一生当中患上直肠癌的概率比正常人高8倍以上。某些多发性家庭性腺瘤病,家族患病率达百分之五十。这就是诱发大肠癌的病因之一。
(2)大肠息肉:大肠息肉是常见的较轻的肛肠疾病,但它同样属于一种癌前病变,不加注意有恶变为大肠癌的可能。以绒毛样腺瘤息肉而言,有25%的可能会发生恶变,管状腺瘤样息肉也有5%左右的恶变机率。
(3)个人病史:研究显示,某些疾病也有可能诱发大肠癌,如某些结肠疾病如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曾进行阑尾炎手术、结肠腺瘤病史、家族肠癌史的高危人群,可能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机会。
(4)慢性大肠炎症:具有慢性肠道疾病的患者很有可能诱发大肠癌,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约有3%~5%癌变;此外有研究显示,肠癌流行与血吸虫病的流行区域呈正相关系,即慢性血吸虫病也可引发癌变,主要作用机制是肠壁虫卵沉积与毒素刺激,导致肠粘膜慢性溃疡、上皮增生、炎性息肉形成,进而引起癌变。
(5)腹型肥胖者: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独立的引起大肠癌的因素之一。相反,加强体育运动,可以促进结肠蠕动有利于粪便排出,从而达到预防大肠癌的作用。
美国大肠癌圆桌会议宣布, 2018 年实现结直肠癌筛查普及率达 80%,而中国肠癌筛查的普及率可能连8%都不到。医生建议: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筛查一次;40岁以下人群每3—5年筛查一次。
菌衡人康
大肠癌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大多数大肠癌是一种生活方式病,一方面通过医疗手段预防可以使大肠癌发病率明显下降。另一方面改变高脂饮食生活方式,保持身材苗条,也就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达到菌衡人康德最佳的健康状态,远离大肠癌。